一战潜艇:2566吨被2万吨战列巡洋舰碾过轻巡洋舰撞成两截

【话说军世】现代潜艇,尤其是核潜艇的性能非常强悍,这些“大黑鱼”如台风级水下持续航行可达数3个月到6个月,一般作战深度都达到了400-600米,前苏联核潜艇甚至下潜到过1000米以下,壳体非常坚固,不过早期的潜艇,却还是比较“脆”的。

早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潜艇就被用于军事目的,1864年,曾击沉过护卫舰;不过此时的潜艇能力非常有限,还是人力作为动力来源的,不仅是手动注水下潜,而且还是手摇驱动螺旋桨的,航速“高达”3节,潜深6米,持续30分钟。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潜艇迎来了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德国U型潜艇的神出鬼没,穿凿了惊人的战绩,英国也在此时发展了新型潜艇,其中一型就是K型潜艇,在一战时代,是很大型的潜艇,长103米,水上排水量1980吨,水下排水量2566吨,已经接近了现代最好的常规动力潜艇之一基洛级。

同时,一战和二战时代的潜艇,受到动力等条件的限制,大都是水面航速超过水下航速,到二战末期德国21型,也就XXI型潜艇是,才实现了水下航速超过水面,英国K型潜艇,水面航速达到了24节,这在当时是个很惊人的航速了,要知道,当时一战的战列舰也不过20节左右的航速。

不过这型潜艇虽然速度快,也有个一个明显弱点,那就是蒸汽轮机,当时的英国第一海军大臣费舍尔勋爵就曾明确反对,而K型潜艇使用蒸汽轮机的主要原因,是柴油机无法是潜艇达到预期的速度。

但是,费舍尔勋爵说: “可以想象最致命的错误就是把蒸汽机装进潜艇里。”重要原因在于,虽然动力很强,但是,这给潜艇最为重要的下潜,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下潜时,K型潜艇不仅需要将锅炉熄灭,还需要放倒烟囱,然后在慢悠悠的潜入水下。

整个过程长达30分钟,以现代反潜作战理念来看,这简直就是“傻狍子”,即便是K型潜艇紧急下潜,也需要5分钟的时间,而看起来快了很多,但是进气口、排烟口等需要密封的地方太多,一旦密封不严,就演变成了“自沉”。

同时,长达103米的艇身,和61米的下潜深度对比,经常会出现,艇首已经下潜到位,艇尾还在水面“招摇过市”的情况,不过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想法也很执着:利用高航速,摆脱可能的追击威胁,还能够跟随大舰队一起机动,这很重要。

早期的潜艇都非常重视水面火力,比如说法国有装备了双联装203毫米舰炮的潜艇,英国M级潜艇甚至装备过305毫米舰炮,堪称“水下战列舰”,直到二战时代,甲板炮依旧在潜艇上比较常见,而作为M型“前辈”的K型潜艇自然不能“免俗”,装备有2门4英寸(102毫米)甲板炮和1门3英寸(76.2毫米)甲板炮,水面火力超过不少护卫舰。

不过后来服役的K型潜艇,显然没有像英国人预想的那样顺利,在1918年1月31日夜里,距离一战结束只有不到10个月的时间了,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和德国公海舰队“大战一番”的英国舰队,从罗赛斯港奉命出航去执行战斗任务,其中包含有潜艇、巡洋舰、驱逐舰和战列舰。

由于为了保密,舰队在航行时关掉了航行灯,摸黑航行的英国舰队一路快速航行,尤其是在下面还有潜艇的时候,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结果,黑暗中航行的英国舰队,很快就出问题了,到了2月1日凌晨,K14号潜艇正前方出现一艘渔船,为了躲避而进行了紧急右转,结果黑暗当中,直接和K22潜艇撞上了,由于航速太快,两艘潜艇没有立刻分开,而是由于惯性继续向前了一段,悲剧也就此开始了。

K14号位于舰队的最前方,随后而来的是不屈号战列巡洋舰,2万吨的舰身,直接碾压过了K22号,虽然K22号并没有立刻断掉,但是实际还是已经严重受损了。

而悲剧还在继续,英国舰队的后续军舰们还在踏着浪花“滚滚而来”,本来准备靠近去救援的K-17号潜艇,被跟进的轻型巡洋舰直接撞个“正着”,一下子就断成了两截,而该轻型巡洋舰急忙减速,记过身后的K4号和K6号潜艇却停不下来了,K6号的巨大惯性直接“追尾”K4号,直接把K4号撞沉了。

1917年11月18日,K1号在丹麦海岸附近与K4相撞沉没。1917年1月19日,K13号下潜时,因进水口未关闭导致进水沉没。1921年1月,K5号在演习中下潜超过安全潜深,沉没。1921年6月,K15号由于通风口进水,沉没。

K型潜艇在一战期间,并没有什么辉煌的战绩,造价却不低,达到了34万英镑一艘,而同样在一战中,英国的狮号战列巡洋舰造价为206万9000英镑,一艘2566吨K型潜艇,吨位不到近3万吨狮号的8.6%,造价却达到了狮号的16.4%。

而1918年这次没能看到德国军舰就造成的重大损失,也被调侃为“梅岛战役”。

夜间高速航行,对于当时军舰和潜艇而言,是风险比较高的事情,主要是因为与二战及战后的潜艇不同,当时的舰艇缺乏重要的声呐,1912年,泰坦尼克号由于夜间高速撞上冰山而沉没,在一个多月后,英国工程师刘易斯尼克森拿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声呐探测仪,可以用于探测海中的冰山。

而一战时英国虽然也已经在研发ASDIC(潜艇探测器),不过要到1920年才研发出首台112型舰载声呐,实际生产是在1922年开始的,直到1931年美国研发成功类似装置,才获得了“声呐”(SONAR,全称为“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也就是声音导航与测距设备)这个正式名称。

在一战时代级之前的夜间舰艇编队航行,尤其是在近海高速的情况下,一旦通讯或者发现不及时,碰撞是非常容易发生的,这即便是在二战,甚至是现代海军中,依旧时有发生,比如说二战瓜岛海战中,三隈号和最上号重巡洋舰姐妹舰相撞,还有被商船装出大洞的美国海军伯克级驱逐舰。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