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回老家探亲偷偷拜托公社书记:交给汪静宜三千元钱

1954年寻常的一天,阳光温和的照耀在大地上,林家湾的居民一如既往的起早劳作,此时,公社书记的到来引起了居民们的注意。

“人家现在是大将军了,这次抽空回来看看我们,大家现在都去村中心那个大礼堂集合。”

听闻这些话,村民们都放下手中的农作用具,纷纷赶往位于村中的礼堂,刚到大门口就见着一个身着军装的中年男子和村长相谈甚欢,而身边仅有一个警卫员陪同,很是低调。

这位中年男子就是,此次前往武汉考察调研,途经自己的家乡林家湾,便想到回来看看。

正当村民们欢聚一堂迎接林将军回家探亲的时候,则将公社书记叫到一边,让警卫员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红封说:

书记看了之后叹了一口气,让放心,并表示这些年村中对汪静宜也多有照顾。

那么汪静宜究竟是谁?她和之间又有什么样的故事?这笔钱最后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林家湾位于湖北黄冈的小村庄,民风质朴。村民之间也都知根知底,的父亲林明卿和同村的汪友诚关系很好,两人经常在一起喝茶聊天,两家走动也非常频繁。

1907年出生,林明卿非常高兴,而令他更开心的是就在第二天,汪友诚的女儿汪伯梅也出生了,这可是难得的缘分。

汪友诚看着好友家的大胖小子虎头虎脑的十分可爱,心中喜欢的紧。而林明卿也抱着汪伯梅不肯撒手。

汪友诚见此情形,便提议让两个孩子结为娃娃亲,这样汪家和林家的关系就更进一步。

林明卿听闻汪友诚的建议,心里也是十分认可,于是回去和妻子商量过之后,就按照林家湾的习俗先摆了两桌酒席,两个孩子也就此定下了娃娃亲。

小时候的和汪伯梅关系也很好,小将小伯梅当成自己的妹妹,经常带着她一起玩,汪友诚看着两个孩子关系如此亲密,心中非常高兴,还按照林明卿的提议将自己的女儿改名为汪静宜。

时间一天天过去,两个孩子也逐渐长大,长成了满腔热血的小伙子,而汪静宜则延续着中国传统女性的样貌,深入简出,克己复礼。

但是彼时的已经逐渐意识到,他和汪静宜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普通的青梅竹马一样简单,自己和她早就定下了娃娃亲。

从小接受新时代教育的并不能忍受包办婚姻,他觉得婚姻和恋爱要自己选择伴侣才得以长久幸福,古时候有多少包办婚姻最终以悲剧落幕,双方都不得幸福,于是也与汪静宜日渐疏远。

可汪静宜却误以为是出于尊重她是一个未出阁的姑娘,所以才避免碰面,心中不免对产生爱慕之意,但是接下来的举动为两个人的未来,划了一条泾渭分明的楚河汉界。

1925年,听闻黄埔军校正在招生,年轻气盛的为了实现自己的军人梦,报效祖国,于是毅然选择了参军。

林家父母虽然传统,可看到儿子有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大义,父亲林明卿自然是非常欣慰,但是转念又想,此去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万一错过了最好的婚期,耽误了汪静宜的青春那就不好了,便表示要让两个孩子先完婚。

听闻父亲的想法当即表示不妥,因为自己去读的是军校,而且根据目前的形势大概率是要上战场的。如果和汪静宜现在完婚,万一自己有个什么不测,汪静宜不就成了寡妇吗?而且自己对汪静宜也没有男女情谊,根本结不了婚。

林明卿深知儿子的秉性,但是娃娃亲是他和汪友诚早就定下的,酒席也摆过了,哪有说不结就不结的道理。而且一旦退婚,汪静宜肯定会被人说闲话,这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无疑是非常丢人的。

汪友诚看见了沉默中的坚持,也看见了好友的犹豫和难堪,于是私底下对说:

“我和你父亲是关系很好的朋友,我们家静宜是个好姑娘,你们确实是包办婚姻,但是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对我们家静宜有偏见。”听着默默点头,沉默不语。

之后,在两个家庭的心照不宣下,二人的婚姻暂时被搁置,也如愿以自由身前往黄埔军校读书学习,而汪静宜依旧在林家湾等待回来娶她为妻。

时间流逝,和家人联系甚少,更不谈联系汪静宜了,双方父母都很着急,但是相比起来,汪静宜则非常冷静,她依旧在家一如往常一般,该做农活做农活,该绣花的时候就绣花。

某日,的部队行至武汉休整,想着许久没联系自己的父母,就写了一封信回去,正是这封信让林家二老再次对其进行施压,让他回乡迎娶汪静宜。

听闻后非常焦急,当即请了四天的事假,回林家湾看望自己的母亲。但是一回家看见母亲好端端的坐着,眉目爽朗,双眼也是十分有神,哪有半点病重的迹象,便才反应过来自己被欺骗了。

林明卿握着的手语重心长道:“静宜等了你这么久了,确实是个好姑娘啊,你赶紧趁这次机会和她结婚,也算对人家有个交代。”

可彼时接受过更为先进的思想教育,越发觉得包办婚姻格外荒唐,怎么说都不愿意答应。

另一方面,在听说汪静宜一直在等他,也被对方的忠贞之情给打动,于是他答应了父亲,明天会带着嫁衣和聘礼去汪家拜访。

第二天,果真带着聘礼和嫁衣拜访了汪家,匆匆的见了汪静宜一面,彼时的汪静宜和小时候相比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依旧乖巧听话,大方得体。

这让心中也浮起一抹柔软,常年行军打仗,看多了家破人亡,哀鸿遍野,汪静宜展现出的温和与柔软极大程度安抚了他,但是当汪友诚问起婚期的时候,又犯了难。

这次一共就请了四天的事假,赶路加探望父母就花了大概两天的时间,来拜访汪静宜已经是第三日中午了,结婚不是一件小事,宴请宾客加上筹备婚礼是也要时间。

看着抓耳挠腮的样子,汪友诚心中又明白了大半,他再次沏了一壶茶请坐下,一如当年同意他去军校一样,汪友诚说:

“我能理解也非常支持你以革命为重,但是我们家静宜也已经等不起了,这样你给我一个承诺,我们也好放心。”

听闻汪友诚这番话,也是非常感动,他表示当下北伐战争如火如荼,自己也只请了四天假,不能给汪静宜一个完整的婚礼,等北伐战争结束,自己就回来跟汪静宜完婚。

这下双方家庭就都有了底,将嫁衣和聘礼交给汪家,自己则继续踏上了北伐的路。

汪静宜听见的承诺心里也是非常开心,这让她更觉得等待是值得的,但是不幸的是,北伐战争失败,人都开始秘密转移,再次了无音讯。

彼时的林家父母根本联系不上,十分担心儿子的人身安全,终日诚惶诚恐,而汪家看到林家如此担忧不安,也不好提自己的女儿的事情,这段婚事再次搁浅。

1937年,林明卿收到了儿子的来信,在信中再次表示自己不便与汪静宜成婚。

原来随着在革命道路上的学习和成长,他与一名叫张梅的女子产生了情愫,不久就要完婚,他在信中再次希望汪静宜不要再守着自己,可以追求自己的人生。

汪静宜听完之后非常平静,她表示自己年岁已经不小了,再去寻觅良人难于登天,而自己的妹妹罹患侏儒症,需要人照料,自己愿意一辈子不嫁,照顾妹妹和父母。

而林父却感到非常愧疚,觉得都是儿子耽误了汪静宜,而汪父也觉得自己看错了人,于是林汪两家的关系也陷入了僵局。

不过和张梅的幸福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就发生了冲突,性格比较内敛传统,但是被称为“陕北一枝花”的张梅喜欢社交和热闹的场合,两人在婚后屡次因为这个问题发生争执,最后以离婚告终。

而彼时的汪静宜依旧保持单身,在林家湾过着普通平静的生活,她或许还在等,也或许早就不等了,但是对其的挂念却一刻未减。

与张梅离婚后的将生活重心转移到了工作和革命上,直到另一位女子的出现再次引起了他的注意,她就是叶静宜。

叶静宜对一见钟情,但是当打听到的原配妻子也叫静宜的时候,瞬间愤怒的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叶群,同时她也知道一直在挂念这位原配,心中颇有不满。

毕竟是男子,心思不如女性那么细腻,他自认为亏待汪静宜,所以经常会在与父亲通信时,问及汪静宜近况,当得知她依旧未嫁过着平淡的生活,心中不禁有些愧疚。

林父也不好告诉因为他的缘故,自家早就和汪家基本断了联系,只能在信中告诉儿子会多帮衬汪静宜,让他勿念。

在得知与叶群再婚后,林父找到了让他给汪静宜在北京安排一个工作,原来近几年随着汪友诚的逝世,汪静宜的大哥因为帮做事而被,汪家落寞了很多,汪静宜一个人照顾妹妹很是辛苦。

将这件事记在心里,但是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没有时间去处理这件事,而妻子叶群得知后,便主动提出会想个方法。

叶群表示,汪静宜再怎么说也是乡下女子,学识和思想高度都不够格,但是如果帮助自己照顾孩子的话,自己还是很放心的。

可对于给夫妇带孩子的提议,生活困苦的汪静宜却直接拒绝了,她坚持做零工继续照顾妹妹,不愿离开林家湾。

直到1954年,来到武汉考察,正好路过林家湾便顺便探亲,这才出现了文章开始的那一幕。

拿出三千元补贴汪静宜,还让书记隐瞒来处,说这笔钱是给的,补贴困难群众的,因为如果说是他给的,倔强的汪静宜大概率是不会要的。

可聪慧的汪静宜还是识破了书记的谎言,但是她没有声张,默默将这笔钱收下,继续和妹妹靠着缝补鞋底为生。

1960年,家乡发生了饥荒,很多人都来北京投奔。而发现这些人里并没有汪静宜的身影后,便再也忍不住了,他决定把汪静宜接到北京照顾。

面对的好意,汪静宜依旧拒绝,她与非亲非故,背叛婚约也早就是陈年往事了,没有去北京投奔的道理。

听闻后陷入沉默,但是他还是尊重汪静宜,也时不时差人回家乡探望,留下一些粮食和钱。

1967年,天气刚刚转暖的时候,汪静宜罹患了肺病,多年心情郁结加上积劳成疾,很快病入膏肓。

而当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派人启程探望,但还是慢了一步,汪家的一片雪白昭示着汪静宜的生命已走到尽头。

在整理汪静宜遗物的时候,人们只发现了两样被汪静宜珍重收藏的东西,一样是一件火红的嫁衣,还有一样则是那原封不动的3000元钱。

远在北京的听闻这件事以后不禁落泪,他让林家在族谱上自己的配偶那一行,写下了:

短短几个字表明,虽然汪氏并没有过门,但是林家一家都认可,她是的原配妻子。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