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突破100亿美元!

这是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14日在海南三亚召开的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上介绍的。

唐仁健在论坛上表示,近年来,中国自非洲进口优质特色农产品规模快速增长,即使在疫情期间也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增速。截至2021年底,中国企业在非洲涉农投资存量达128亿人民币,年均增长11.4%,带动3万多人就业。中方将组织中非农业贸易和投资促进活动,继续为非洲国家来华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提供便利,支持共建农业合作园区,争取下一个十年中非农产品贸易额再翻一番,突破200亿美元。中方鼓励更多经营主体走进非洲,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加大对非农业投资。

据了解,由农业农村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于11月13日至15日在海南三亚举行。论坛以“粮安非洲,谱写中非农业合作新篇章”为主题,邀请非洲各国的农业部门官员、驻华使节,以及非盟、非洲绿色革命联盟等国际组织代表参会。同时,还有来自国内各省区市农业部门、科研机构、企业代表参加。与会嘉宾围绕《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开展中非农业合作战略对接和政策交流,总结合作成果、经验并谋划未来合作。

11月14日,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在三亚召开。围绕“粮安非洲,谱写中非农业合作新篇章”大会主题,与会嘉宾积极探讨,为拓展中非农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助力非洲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言献策。

现代农业是海南自贸港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之一,如何继续深化海南与非洲国家在农业领域的合作,也是当天嘉宾们热议的话题。

10年来,中非农业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双方就粮食安全、减贫、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共同关注的议题持续开展对话交流;中非农业技术和人才培训体系进一步健全,30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在非推广,让非洲100多万小农户受益;中非农产品贸易额比10年前翻了近一番。

“中方将坚定支持非洲实现非盟2063年议程,以务实举措开展非洲粮食作物和农业产能提升行动,助力非洲早日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

非洲联盟委员会农业、农村发展、蓝色经济和可持续环境委员萨科认为,中国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大量投资于科技创新,与此同时也为非盟提供了促进非洲农业生产、加工以及农食价值链转型的机会。“非洲具有广袤的可耕地,还有丰富的海洋和水资源,因此可为中非合作带来重大机遇。”

在中非合作中,企业一直是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琴说,荃银高科在非洲的农业探索之路从2009年开始,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在非洲开展绿色超级稻研究推广,利用盖茨项目基金在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培育出了一系列适合当地的绿色超级稻品种。

据统计,非洲农产品对华出口已连续多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今年1月到7月,中国自非洲进口的农产品贸易额达到约33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0%。这些中非农业合作的最新成果实实在在地惠及了双方百姓。

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委秘书长、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吴鹏表示,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发挥中国对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带动作用,需要拓展思路勇于创新,中非农业全产业链深加工合作尚处于初期的起步阶段,亟待更多的资源扶持。中非双方需要群策群力破解相关难题,为中非农业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佛得角农业与环境部部长吉尔伯托·席尔瓦认为,中非合作有助于增加佛得角和中国在农业领域的韧性,两国的合作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应该创造条件来加速投资,采取最好的技术手段,使得农业更具有生产力、收益性,为人民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应对粮食安全,根本出路在科技,非洲在创新方面进步空间巨大,对于农业技术需求尤为迫切,中国的技术与经验对非洲解决粮食安全和贫困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金轲表示。

作为中国唯一的全域热带省份,海南与非洲诸多国家气候相近、资源相似、产业相配,双方合作空间大。《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三亚宣言》发布4年来,海南与非洲在农业科技、贸易投资等领域开展一系列交流与合作,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今年前三季度,海南与非洲的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10亿元,同比增长77.4%。

与会嘉宾认为,海南正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可以通过发挥自由贸易港的政策制度优势,将中非农业合作推向新的高度,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动力。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育红表示,下一步,海南与非洲国家可以在农业领域开展以下合作:一是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热带农业技术、科技创新、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推动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二是深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交流,提高双方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农业合作的可持续性。三是开展农业领域全方位合作,依托海南自贸港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在热带果蔬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病虫害防治、渔业养殖等方面开展合作。

“中国热科院在海南有6万亩高标准科研示范基地,建有多种先进的热带农业生产技术模式,热诚欢迎大家会后交流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崔鹏伟向参会的各国嘉宾发出诚挚邀请。

11月14日,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发布了三项成果,分别是农业农村部落实《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务实合作举措(2024—2026)(以下简称三年合作举措)、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倡议、多年生稻创制及应用。

今年8月,中国宣布实施“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提出愿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同非方进一步探索合作新路径,全面推进中非农业务实合作。该计划提出,继续发挥中非农业合作论坛积极作用。

为落实该计划,农业农村部提出了6项具体举措。“深化农业发展战略对接和政策磋商,与没有建立合作机制的非洲国家商签合作文件,力争实现双边农业合作机制全覆盖。同非盟共同完成编制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规划。”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介绍。

三年合作举措还提出,助力提升粮食产量。建设中国非洲热带农业海外科技中心,通过实施木薯异地化育种、良种替代、良种良法、农业机械化等五大工程,在非洲示范推广木薯新品种新技术50万公顷以上。与联合国粮农机构围绕水稻价值链提升,粮食体系可持续转型,土壤健康等实施合作项目。

加大农业技术合作。共同推进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减贫专项合作计划,与非洲国家在农业绿色发展、植物保护、茶叶、油料作物生产与加工、作物分子育种等领域共建联合实验室,成立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举办中非农业科技创新及成果推介系列活动。举办中非农作物科学论坛,中非农业科研机构领导人论坛等活动。

此外,提升农业产业链和产品附加值,与联合国粮农机构合作,在非洲国家启动一国一品特色农产品绿色发展全球行动,推进非洲国家橡胶等特色农产品价值链的绿色发展;加强能力建设,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交流示范和联合培训中心,未来三年为非洲培养1000名农业科技和管理人员,促进中非青年学者访问交流;助力减贫示范,继续向非洲派遣农业技术专家,推广中国减贫经验,探讨更多的减贫示范项目,继续向有需要的非洲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粮食援助。

科技创新是引领中非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也是中非农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与非洲科学院共同提出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倡议。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介绍,联盟的愿景是通过加强中非农业科技创新合作,促进非洲农业现代化发展,助力减少饥饿和贫困,早日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非盟2063年议程。

联盟的任务是聚焦中非粮食安全、生物安全、绿色发展、减贫增收等共同需求,通过搭建交流共享平台,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双方在农业科技创新、技术转移、能力建设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联盟的目标是打造中非农业合作研究策源地,成果转移助推器,创新发展人才库和战略研判智囊团。”孙坦表示,期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筹备和建设不断取得扎实进展,切实支撑中非农业现代化发展。

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胡凤益现场介绍了多年生稻创制及应用。他介绍,多年生稻给水稻生产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减少生产环节,降低生产成本。由于只需要田间管理和收获两个环节,多年生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农户节省种植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适合在热带地区推广种植。多年生稻研究成果还入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